在陕西,悠悠岁月长河中,酱菜是人们饮食生活里一抹不可或缺的独特风味。而“咸顺”二字,早已随着坛中酱香,飘了近百载。“咸顺”源自清朝末年,那时,王家太爷爷带着一手酱菜手艺扎根县城,那口酸辣醇厚的滋味,成了街坊邻里最惦念的家常。如今这味道已传至第四代,坛盖一开,琥珀色酱菜静静沉卧,黄瓜条咬下“咔嚓”脆响,咸鲜里裹着醇厚酱香,尾调还带丝酸辣,是近百年的传承滋味。
“做酱菜,手艺是其次,心到了才成。”王奶奶总这么说。“咸顺”的方子是祖上传的,早年间没有机器,选菜、熬酱全凭一双手的较真:天不亮赶早市挑菜,正午守着酱锅控火,深夜起夜检查坛沿清水。这份耗时费力的营生,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里,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这苦差事几近失传,可让她欣慰的是,孙女偏偏接了班。
【选料:敬自然,顺时节】
传承先藏在选料里。“富平碱性水土养菜,霜降芥菜茎粗叶嫩,腌着自带香味。”孙女分拣时介绍,祖训“净心”工序从不敢丢:人工剔虫眼黄叶,三遍温泉水清洗,既去泥沙又保脆劲。“不时不食”是铁律,反季菜绝不用,顺应时节才出好味。
【制酱:循古方,守火候】
酱汁是咸顺的灵魂。八角、桂皮等八味香料,小火慢熬4时辰,这是“咸顺”的祖传配方,“火大则苦,火小无味。”王奶奶守锅轻搅,这种对火候的精准把握,不仅仅是依靠温度计上冰冷的数字,更多的是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手感经验。
【发酵:顺天时,等时光】
装坛更讲“三分菜七分酱”。菜码紧实,酱汁没过菜顶,竹篾压实,盖封黄泥。定制陶土坛透气不渗水,恒温恒湿发酵,冬围稻草保温,夏移阴凉处,坛沿清水日日检查。“最少腌21天,时光才调得入味。”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在坛内大量繁殖,它们分解着蔬菜中的糖分,产生出乳酸等有机酸,使得酱菜的口感变得更加酸爽可口。
开坛香漫鼻尖,是富平水土的鲜、香料的醇,更是三代匠心。每一坛“咸顺”酱菜,都是生活智慧,配白粥暖胃,拌米饭下饭,宴客是藏故事的家乡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传统酱菜盐含量过高的问题逐渐凸显。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这使得许多消费者对酱菜望而却步。
“咸顺”酱菜的传承人并没有选择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力求让这一传统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制作工艺上,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低盐工艺的研发。通过不断地试验和调整,他们成功地降低了酱菜中的盐分含量,同时巧妙地运用天然香料和独特的发酵技术,确保酱菜的风味不受影响,依然保持着浓郁醇厚的口感。尤其是那些注重健康饮食的人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食用酱菜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如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咸顺”酱菜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和匠心。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坚守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将那份古老的味道传承至今。这份坚守,不仅是对美食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