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两幅《清明上河图》有何不同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风俗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精湛绝伦的绘画技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让几百年来不计其数的观者得以从中感受属于那个时代的脉搏。

  不过,当前存世的《清明上河图》不只有张择端本。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明清之际,众多苏州画师效仿张择端本的形制内容绘制了表现明代苏州市井繁华面貌的《清明上河图》,其中以现在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明代画家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最具代表性。从北宋到明代,光阴流转、时代变迁,再加上两位画家身份地位差异,这两卷《清明上河图》自然也各具特色。

  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热闹繁华景象。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画面由郊野的疏林田舍引入,随汴河景致延伸,重点描绘了虹桥上下商贩密集,漕船欲穿过桥孔引得众多百姓驻足观望的场面。城内商铺鳞次栉比,高大的彩楼欢门(宋代大型酒店、食店在门前用木枋扎彩楼,加种种装饰,施朱绿彩画,称为欢门)蔚为壮观。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张择端采用横幅手卷的绘画形式、全景式的章法布局画面,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原野河流、虹桥城楼,小到舟车人物、货物招牌,都一一画出。画面长而不冗,繁而有序,严密紧凑,精彩绝伦。

  根据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在明代的流传脉络和仇英所绘的面貌来看,仇英应该没有看过张择端的原作。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他只是以一位职业画家的超凡技艺,凭借其对苏州风物的熟悉,再现了当时苏州城的繁盛景象。画卷从苏州城郊沿运河风景入画,由城门入街区,直至西部城郊,以一段水上宫苑楼台结尾,将明代苏州城和江南的风物人情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

  张择端与仇英二人所画《清明上河图》存在的不同之处大略如下:

  一是表现主体与风俗民情不同。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张择端本表现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生活和风俗,而仇英本表现的是明代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苏州的城乡繁荣景象。400余年、上千里路的时空距离,导致了二者在文化形态、民风民俗等方面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衣冠服饰方面,张择端本,男子身着长衫、短襦(襦,长不过膝的短上衣),首服以巾、幞头为主;仇英本,男子则多是头戴网巾、上衣下裤的短褐(褐,粗布衣服)打扮,服饰变化较少,画得也较为简略。在市井生活方面,张择端本较多地描绘了北宋社会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生产与贸易景象,如汴河中装满货物的漕船运输,修理车辆、贩卖器具的店铺等;仇英本则多见琴店、古玩字画店等更显艺术气息的场景。在房屋建筑方面,张择端本中的建筑基本是木质结构的瓦顶房屋,仇英本中的建筑多为粉刷装饰过的砖泥墙面房屋,还有园囿和富商、贵族园林等张择端本不涉及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