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麻木,边补边通,这个冬季有它守护你!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也是脑梗塞病人的高发季节。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与 “寒主收引” 的特性密切相关 —— 寒冷之气会使血管过度收缩,影响血液正常流通,进而增加脑梗发作的风险。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平时身体看似无异常,但手脚麻木的症状却反复出现,有时甚至会持续较长时间。他们难免担心是脑部或颈椎出了问题,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后,却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这种查不出明确原因的手足麻木,究竟由什么病机引发?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麻木归属于 “痹症” 的范畴,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气血的 “不通” 与 “不荣”。人体的脏腑与四肢百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经脉相互连接,气血则沿着经脉循环运行,为身体各个部位输送营养、提供濡养。正是这样的生理结构,使得当气血出现两种异常状态时,容易引发麻木:一是气血运行受阻,形成 “不通”;二是气血亏虚,导致 “不荣”。正如中医经典理论所言 “不通则痛,不荣则麻”,这便是肢体麻木最根本的病理逻辑。

在临床中,很多人遭遇的 “查无异常” 的肢体麻木,往往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迟缓;熬夜、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津液;饮食不规律、营养失衡,会影响气血生化之源。这些因素看似不会直接引发器质性病变,却会逐渐导致经脉失养、气血瘀滞,进而出现麻木、酸胀、蚁行感等不适。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这类麻木主要分为两种核心类型:

(一)气血亏虚型

多表现为麻木感轻柔但持续存在,劳累后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失眠、手脚发凉等症状。这正是 “不荣则麻” 的典型表现 —— 气血总量不足,无法充分濡养四肢末梢,就像农田缺水导致禾苗枯萎一样,经脉失去滋养自然会出现感觉异常。这类人群常见于体质虚弱者、产后女性、长期熬夜或过度节食的上班族。

(二)气虚血瘀型

多表现为麻木感较为沉重,甚至伴有肢体僵硬、活动不灵,麻木部位固定,按压时可能出现酸胀或疼痛感。这属于 “不通则麻” 的范畴 —— 气虚导致推动气血运行的动力不足,血液瘀滞在经脉中,就像交通堵塞一样,营养物质无法送达末梢,代谢废物也无法排出,进而引发麻木。这类人群常见于长期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的中老年人,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但尚未出现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类型常常相互交织。很多人既存在气血亏虚的 “本”,又有气血瘀滞的 “标”,形成 “本虚标实” 的复杂病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单纯进补或单纯活血,往往难以彻底解决麻木问题 —— 必须兼顾 “补” 与 “通”,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气血运行、滋养经脉。那么针对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引发的肢体麻木,脑心通胶囊作为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其组方配伍充分体现了中医 “标本兼顾” 的治疗思想。除了药物调理,更需要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在冬季,寒邪易加重气血瘀滞,更应注重防护与调理:

(一)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气温低,寒主收引,易导致血管收缩、经脉拘挛,加重麻木症状。因此,需特别注意四肢保暖,避免手脚直接接触冷水或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外出时穿戴手套、厚袜子、保暖鞋,室内可适当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但需注意避免烫伤。

(二)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

运动是改善气血循环的有效方式,能增强气虚者的 “推动力”,缓解血瘀者的 “堵塞” 问题。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每次 30 分钟左右,每周坚持 3-5 次。运动时以身体微微发热、出少量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伤气血。

(三)饮食调理,滋养气血之源

饮食是气血生化的基础,应遵循 “益气养血、温通经络” 的原则,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补气食物:黄芪、党参、山药、薏米、大枣、桂圆等,可煲汤或煮粥食用,如黄芪当归乌鸡汤、山药薏米粥、大枣桂圆茶等;活血食物:黑木耳、洋葱、山楂、桃仁、红花等,可适量纳入饮食,如凉拌黑木耳、山楂泡水等,但需注意活血食物不可过量,尤其是体质虚弱者;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肥肉、辣椒等,以免损伤脾胃功能或加重血瘀。

(四)规律作息,避免耗伤气血

熬夜、过度劳累会直接耗伤气血,影响身体自我修复。建议保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到凌晨 1 点以后(此时是肝经、胆经当令,熬夜易损伤肝胆之气,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同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长期久坐者每小时应起身活动 5-10 分钟,做伸展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在冬季这个寒邪易侵袭、气血易瘀滞的季节,更应重视麻木症状的调理。脑心通胶囊可以实现 “边补边通” ,恰好契合其病机,是冬季守护肢体健康的重要选择。如果麻木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针对性治疗 —— 毕竟,早发现、早调理,才能更好地守护身体健康,安然度过每一个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