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心,青年同行 ——惠台新政背景下常住大陆台湾青年获得感提升路径调研实践圆满完成

2025年6月至8月,华侨大学一社会调查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实践,通过理论建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在陆台湾青年获得感现状与提升路径,成果丰硕。

理论筑基,构建多维研究框架

6月,实践团完成了实践申报材料提交与课题背景知识准备。团队广泛搜集常住大陆台湾青年获得感相关资料,系统梳理了惠台政策演进脉络与理论基础,深入研习台湾青年社会融入理论,形成了初期的资料汇编与理论框架。实践团创新性地构建了在陆台湾青年获得感理论模型,将获得感分为经济生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政治领域、价值尊严五个维度,为后续实践筑牢了理论根基,也为实地调研和成果产出奠定了扎实的知识与资料基础。

实地调研,触摸两岸融合脉搏

7月,实践团带领台湾成员走访了泉州、厦门两地11处文化地标,包括湖里区闽台文化交流馆、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台胞艺术研究院、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泉州海丝文化国际研学基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泉州天后宫、泉州博物馆、泉州歌舞剧院等。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台湾青年深入交流,感受两岸文化的同根同源。

图1 成员在台胞艺术研究院前合影

图2 团队成员在厦门博物馆合影留念

图3 团队成员在泉州博物馆合影留念

图4 团队成员在闽台缘博物馆合影留念

随后,实践团设计并发放了针对常住大陆台湾青年的调查问卷,同时对台湾青年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滚雪球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对19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包括在陆就业创业台青5人、在陆求学台青11人以及政府涉台事务官员3人。这些调研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5 团队与台创基地项目负责人现场交流

深耕细作,结出丰硕研究成果

8月,实践团基于前期调研数据与资料,开展论文初期撰写工作。团队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AU等工具呈现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台青获得感的差异特征;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案例,剖析惠台政策与台青获得感的关联机制。

最后,实践团与指导老师深入研讨,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打磨,完善理论分析与实践建议部分,最终完成《惠台新政背景下常住大陆台湾青年获得感提升路径实践报告》。同时,实践团还拍摄了宣传短视频,通过台青访谈、政策场景记录等内容,生动展现实践成效与台青在大陆的发展故事。

研究发现,指明融合发展方向

本研究聚焦在陆台湾青年的获得感问题,综合运用社会融入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及群际接触理论,构建了涵盖经济生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政治领域和价值尊严五个维度的获得感评估体系。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滚雪球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同时对19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在陆台湾青年对于在大陆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方面的评价较为理想,总体获得感处于较高水平,整体幸福感较强,反映出台湾青年普遍对在陆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在获得感的评估维度中,公共服务、价值尊严与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内部信度较高,而经济生活维度的信度相对偏低,表明台青对不同领域政策的感知存在结构性差异。虽然部分台胞对惠台政策了解不深,但已实际享受到政策红利,政策落地效果显著,但惠台政策普及度方面仍需加强。此外,学历、性别等个体特征变量也对获得感具有显著影响。

对策建议,助力台青融入发展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实践团围绕提升在陆台湾青年获得感的核心目标,从经济生活、公共服务、社会关系、政治领域和价值尊严五个维度,系统提出了多层次、结构化的优化路径。

在经济层面,优化创业就业扶持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并完善梯度化资助机制;在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的跨制度衔接与数字化整合;在社会关系维度,打造文化寻脉、社区共治与职业社群等融合平台;在政治领域,拓宽基层议事渠道并构建规范化参与机制;在价值尊严层面,强化榜样引领、权益保障与平等发展机会等。这些对策有机结合,共同构成覆盖台青发展全周期、融入全过程的支持网络,为增强惠台政策实效、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施框架。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研究在陆台湾青年获得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也为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两岸青年发展,为深化两岸融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