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同音筑童梦,湾区青年谱新篇——广州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乡村赋能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蒙娇、李沛儿、方芳) 为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号召,助力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5年7月14日至20日,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乡村赋能实践团深入东莞市虎门镇,面向当地社区青少年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为期一周的“推普赋能”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发挥多学科优势,围绕“心理健康、卫生健康、非遗传承、科技启蒙”四大主题,设计了一系列融入普通话教学的多元协同课程体系,在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同时,架设起沟通理解的桥梁,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古韵新声,普语薪传

“一字一句普通话,千言万语汇中华”。在非遗文化课程中,孩子们走进“非遗押花团扇小工坊”,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志愿者用普通话介绍压花的历史和步骤,在孩子们展示完成的作品时,引导他们用普通话介绍分享感受。“这是我做的‘夏日花朵’书签,用了黄花和绿叶,代表阳光和希望。”活动结束后,其中一位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分享道。

粤剧脸谱绘制环节同样精彩,志愿者们在介绍广东特色粤剧文化时,清晰讲解了脸谱色彩与角色象征,孩子们则发挥想象力,在空白脸谱上大胆创作。普通话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传递文化魅力的纽带,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在动手实践中同步提升。此外,在经典诵读课上,志愿者用普通话详细介绍了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以及林则徐为禁烟做出的贡献,小朋友们认真听讲,了解虎门的历史,培养爱国情感。非遗文化体验成为推广普通话、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课堂。

图为志愿者在非遗课程中带领孩子们进行“押花艺术”实践 方芳供图

健康防护,“普”绘心灵

在“共讲普通话,同心促振兴”课程中,志愿者为小朋友普及了普通话的定义、特点及推广原因。通过询问小朋友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别人说话听不懂的情况,引出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随后,志愿者介绍常见易错字词,纠正读音,并邀请小朋友读绕口令。小朋友们积极抢答,对普通话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图为课程中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的互动环节 方珺供图

“我感到开心”“这是生气的表情”……心理健康课程中,志愿者们巧妙运用情绪绘画,引导孩子们识别“喜怒哀惧”等基础情绪,并用普通话清晰描述自己的感受。轻松互动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认识和管理情绪,也提升了用普通话沟通交流的能力。“我要有勇气说‘不’!”一位小朋友在学习了安全防护知识后,大声地向母亲说道。

科技探秘,推普遥望

科技体验与人工智能课程为普通话的应用提供了生动场景,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AI体验课中,志愿者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融入绕口令、诗词填空、AI绘画等游戏,帮助孩子们练习普通话。同时,志愿者用普通话教授知识,带领孩子们观看“牛奶变豆花”“瓶子吞鸡蛋”等神奇的科学实验,引导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原理。

在《你好!AI朋友》课程中,志愿者们用形象幽默的语言为小朋友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对比了普通机器和人工智能机器的区别。通过识别猫狗长相差异的实例,志愿者们向小朋友们解释了人工智能的能力来源于深度学习。随后,志愿者举例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智能家具、智能手机、交通管理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运用,让小朋友们直观地感受到AI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孩子们在与AI的趣味互动中,既体验了科技的神奇,也锻炼了普通话的听说能力。

图为《你好,AI朋友》课程授课后小朋友展示自己的AI绘画作品 罗嘉文供图

同音筑梦未来,青春赋能湾区

暨南大学“湾区同心”实践团的粤港澳青年学子,以其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洋溢的青春热情,用爱心支教行动播下了推普的种子,为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贡献了独特的湾区青年力量。这场跨越地域的青春实践,是暨南青年响应“百千万工程”、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生动写照,是“湾区同心”筑梦未来的新篇章。

图为“湾区同心”实践团和小朋友的合照 方珺供图

(作者:暨南大学“湾区同心”粤港澳青年乡村赋能实践团:张蒙娇 李沛儿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