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 | 汪晖:在时代浪潮中守护人文精神的君子品格

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第五季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人文情怀,为我们诠释了在技术狂潮与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如何以君子品格守护人文精神。从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到AI时代的人文困境,汪晖的思考既是对传统君子“修身以立命”的呼应,也是对当代知识分子担当的深刻注解。

1.jpg

“人文无用?是时代对君子精神的误读”

在功利浪潮中坚守人文理想

在《君品谈》节目中,汪晖谈及西南联大时期人文学科的蓬勃生命力,言语间充满敬意:“那是在人文学科建制化初期,思想不断涌动的时刻,生命力极为旺盛。”这种对人文精神的珍视,恰如传统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品格——在当今社会对学科价值的多元讨论中,他始终强调人文教育是“无用之用”,是滋养社会灵魂的根基。面对部分高校学科结构调整的现象,汪晖指出:“若社会过度强调单一发展目标,可能会影响人文学科的生态。”这种深刻的反思精神,与儒家“君子喻于义”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

当讨论AI对人文教育的冲击时,汪晖的思考展现了君子的辩证智慧:“技术解蔽的同时也在遮蔽。”他引用黑塞《荒原狼》中对无线电的反思,警示现代人:“AI时代更需要追问‘未被编码的声音是什么’。”这种对技术异化的警惕,正是君子“居安思危”的体现。汪晖说:“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守护思维的独立性与可能性。”正如他当年不顾家人反对选择文科,以“锚定”般的信念坚守学术理想,践行了君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

BYT0605.jpg

“在未知的边界上探索”

跨学科视野与君子之道的现代回响

汪晖分享自己在柏林高等研究院的经历时,特别提到跨学科碰撞的启发:“不同领域的学者用彼此能理解的语言交流,这种开放正是人文精神的精髓。”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胸怀,暗合传统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他主持清华高等研究院时,坚持“不预设产出”的理念,倡导“为思想留白”,恰如君子“厚德载物”的包容——真正的创造往往诞生于无功利的环境中。

节目中,汪晖对“建制化”学术体制的反思尤为深刻:“当评价沦为论文数量的统计,思想的深度便被消解了。”他以维特根斯坦、罗尔斯为例,说明大师的成就从不以数量衡量。这种对学术本真的坚守,与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君子治学观遥相呼应。汪晖说:“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它总在追问‘之外是什么’。”这种超越性的思考,正是君子“格物致知”精神的当代延续。

BYT1464.jpg

在节目尾声,汪晖以“石子与波澜”比喻人文教育的影响:“你不知道一颗思想的石子会激起怎样的波澜,但必须有人投下它。”这种对思想播种的执着,恰是君子“立德立言”的生动写照。他坦言,自己的学术生涯始终以人文精神为“锚”,“风浪再大,根基不动”。这份定力,与贵州习酒所倡导的“君子之风”不谋而合——历经岁月沉淀,方显醇厚本色。

汪晖用半生守护人文。在技术迭代的喧嚣中,他始终相信:“人文如空气,无形却不可或缺。”这种对精神价值的坚守,正是跨越千年的君子品格——既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更需“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而习酒“知行合一”的君品文化,恰似这人文精神的当代知音:唯有以匠心沉淀,方能成就历久弥新的酒香。

BYT01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