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政策号召,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海丝寻舟”实践队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5日期间,围绕“海丝古船技艺的学术寻踪与活态传承”主题,集中性赴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开展实地调研、技艺学习、文化共建与传播推广等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是学校“以‘船’述史”系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实践队在校外指导老师曲金良教授、许路老师,校内指导老师洪裕荣、赵晨林、张冰倩的指导下,行程覆盖10余个村镇,走访非遗传承人20余位,完成多项技艺调查与文化传播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前期筹备与资源整合:构建非遗传承的知识基础与协作网络
在5月至6月的前期筹备阶段,实践队以厦门、漳州为中心,开展分散式调研与资源对接,累计完成10余场口述史访谈,采集录音资料超过20小时,数字化古籍文献2册。团队先后调研厦门沙坡尾造船厂遗址、厦门文化馆市非遗中心、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等地,与许路、郑水土等专家及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初步掌握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技艺要点,并全程学习记录薯莨染帆技术,完成4张动手实践的古法染帆布料。同时,在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开展“船模小课堂”试点教学,开发2节课程资料,测试青少年非遗启蒙教育模式,为后续课程开发与推广奠定基础。
田野调查与谱系建构: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系统性记录与整理
6月28日至7月5日,实践队进入集中调研阶段,按照“厦门—漳州—泉州”路线,深入20余个调研点,系统记录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完整流程。在厦门,团队走访厦门鸿山新村、翔安欧厝、同安丙洲等地,学习杨育锥、陈建民、许福安等师傅的技艺经验;在漳州月港,实践队深入德利造船厂,观摩郑水土、郑海根等师傅的榫卯结构与薯莨染帆工艺,并登上仿古木质帆船“马可·波罗·浪荡子号”进行船模创新班校外实践课;在泉州,团队赴晋江深沪、石狮东埔、惠安小岞、泉港峰尾等地,访谈陈著纯、洪玉生、黄文同、黄武同、黄振煌等20余位传承人,系统记录水密隔舱、船模彩绘、桅杆结构等核心技艺,完成超300G影像素材采集、20万字口述史录音整理、收录各地各师傅船模作品图片,后续拟制作民间造船船模作品集。
技艺复原与平台共建: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校地协同
在调研基础上,实践队积极推进技艺复原与共建合作。7月2日,团队与泉州福船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并登上“海丝福船18号”仿古木质帆船进行第2次船模创新班校外实践授课,体验传统航海技艺;7月2日晚上,实践团队与“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研究员陈雪冰、倪皓、林冲等专家通过线上的形式开展古船技艺与文化传承研究交流会。7月4日,与泉州市星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建,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未来将联合开发福船主题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融合。7月4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参观学习船型发展历程,并在林瀚馆长的支持下,与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段燕飞开展了交流研讨会。
青年参与文化赓续:高校实践在海丝非遗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
为扩大非遗文化影响力,“海丝寻舟”实践队将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制作《一船一世界》微纪录片6集,团队总结视频1集;策划“海丝福韵”主题线上作品展;开发福船主题文创概念作品5款;开发古船文化小学启蒙课程6节,推动非遗教育启蒙;整理30余位专家、传承人、造船师傅的口述史形成调研报告等;完成收录的民间造船师傅船模作品集1册等。同时,实践队在思明校区“船模大师工作室”启动1:50福船模型传统技艺造法复原,计划完成榫卯结构、龙骨制作与薯莨染帆工艺复原,推动传统技艺从“文本记录”向“实体再现”转化。
“海丝寻舟”实践队以青春之力,守护千年技艺,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镜头记录匠人精神,用行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闽南传统造船技艺的系统梳理与保护,更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非遗技艺走进校园、融入生活、服务社会,让海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图文 “海丝寻舟”实践队(洪裕荣 张冰倩 陈咏鑫 许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