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华李亚鹤:穿越两千年 路县故城遗址尽显汉代风华

  漫步在遗址公园,清晨的阳光洒在夯土城墙上,脚下是沉睡两千年的汉代古城基址,楔形城墙轮廓勾勒出一座消失千年的汉代城池。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身边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仿制着带有“亭”字戳印的陶罐。举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楼宇群,眼前似徐徐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近日,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携289件文物正式启幕,这座在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中意外现世的西汉遗址,经过近十年的保护与建设,终于在2025年春夏之交向世人敞开大门。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地区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古城,是通州区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它的发现将通州的建城史至少提前到了2200年前的西汉初期。

  幽蓟要冲的千年变迁

  路县故城遗址处于燕山南麓东西通道上,这里是燕蓟地区中心城市蓟城(今北京城区西南部)的门户之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战国时期,该区域长期隶属于燕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初年,中央政权在此设立路县,并营建城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这也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区域建城史的发端。

  路县故城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因其地处连接蓟城与辽东的交通要道,得名“路县”。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推行地名改制,路县被降格为“通路亭”。当时虽朝野动荡,但渔阳郡远离中原纷争,经济富足、民生安定,充沛的兵粮为光武帝刘秀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后盾。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政权,为纪念在路县东击破铜马、五幡起义军的战绩,将此地改称“潞县”,县名取自流经此地的潞水(今北运河)。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定称“潞县”后,该区域枢纽地位持续强化,一度擢升为渔阳郡下辖的县级治所,成为汉代控制东北边疆的战略支点。考古发现遗址范围内东汉时期房址、水井、窑炉、墓葬等遗迹分布密集,出土文物数量与丰富程度居各历史时期之冠,揭示出东汉潞县作为边疆重镇所达到的社会规模和发展高度。

  建武五年(公元29年),渔阳太守彭宠叛乱被平定,潞城在战火中遭焚毁。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续汉书·五行志》记载:“建武中,渔阳太守彭宠被征。书至,明日潞县火,灾起城中,飞出城外,燔千余家,杀人。”经此劫难,县治东迁至河北三河城子村,而郡治也迁回原址。明代的砖窑取土与民国时期的村民挖土,使地面城垣几乎消失殆尽,至1959年仅余50米残迹。这座曾经繁荣的汉代边城,最终被深埋于北京通州的地下。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在通州区潞城镇展开。当探铲深入土层,考古人员有了惊世发现——地下埋藏着一座完整的汉代城址,这一发现立即震动考古界。

  经过系统勘探,确认这座城址总占地面积达35万平方米,整体呈方形,四面城墙基址基本闭合:北墙606米、西墙555米、南墙575米、东墙589米,城址深埋地下,城墙保存异常完好。

  更令人惊喜的是,以城址为核心,周边3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墓葬群。考古人员清理出4000余座跨越战国至明清的古代墓葬,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