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视网膜OCT影像智能筛查破解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难题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但一旦进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极大。目前,传统筛查主要依赖认知测试、脑部扫描或脑脊液检测,但这些方法成本高、操作复杂、患者配合度低,且误诊率较高,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因此,开发一种非侵入、低成本、高效的AD早期诊断工具至关重要。

黄庭晖带领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视网膜OCT图像的智能诊断平台,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为AD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可能。

团队在志愿活动中深入学习了视网膜疾病诊断知识。项目负责人前期通过10余次代码迭代,实现了角膜图像的精细分割,为后续视网膜图像处理奠定基础。在2024年4月,团队参与Vision China国际论坛,积累视觉检测理论基础。2024年7月,通过社会实践调研结合文献研究,发现视网膜可能存在AD病变标志。在2024年8月,对1500张视网膜图像进行分割实验,历经4次方法优化,最终实现视网膜各层的精准分割。2024年11月,基于受试者视网膜图像设计智能诊断模型,经50余次算法优化,达到高精度要求。自2024年12月至今,团队搭建了智能诊断云平台,经40余次讨论改进,目前已获认可。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采用COTR技术定量分析视网膜层细微结构变化,通过迭代聚焦优化和循环一致性损失提升配准精度与稳定性,实现AD早期识别与长期监测。相比传统方法,COTR在OCT影像配准中AUC达70.0%,显著优于二维图像处理技术。

与传统PET和脑脊液检测相比,该成果大幅降低诊断成本。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式,其患者配合度高、操作便捷,可提升筛查效率。这一突破不仅为AD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工具,更为基层医疗提供了可及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价值。